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官窑瓷器欣赏

宋代官窑瓷器欣赏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瓷器欣赏

2020-04-18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簋式炉

官窑广义是指朝廷开设的窑场,狭义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开设的瓷窑场和南宋杭州的修内司官窑。宋代是一个十分文艺的王朝,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官窑瓷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它没有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不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独以古朴庄重的器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配合着紫口铁足之美,堪称宋代审美的代表。

北宋 官窑粉青鬲式炉

北宋 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小方壶

北宋 官窑粉青胆瓶

北宋 官窑粉青花插

北宋 官窑粉青花觚

北宋 官窑粉青三登方壶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北宋 官窑粉青弦纹瓶

北宋 官窑贯耳瓶

北宋 官窑浅粉青弓耳扁壶

北宋 官窑青瓷琮式瓶

北宋 官窑青瓷葵花式小碗

北宋 官窑天蓝三足圆炉

北宋 官窑天青椭圆水仙盆

北宋 官窑投壶

北宋 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穿带瓶

南宋 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弦纹瓶

南宋 郊坛下官窑渣斗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钵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的。以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从美学角度,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倾赖。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冰镐敲击的严冰穿过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温润而细腻。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八方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方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方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弦纹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纸槌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灰青钵

南宋 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

南宋 修内司官窑天青窑变弦纹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投壶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宋代香炉欣赏


图1.龙泉窑青釉三足炉。这件三足炉是南宋龙泉窑的重要作品,通体表面无纹饰,凭借丰厚釉层使釉色莹润葱翠,属典型的梅子青色调;微露白色胎体,造成边角转折处的楞线出筋,使之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烧造技术之高,可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的最高水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2.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宋,高8.5cm,口径8cm,足径8.3cm。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瓷香熏始见于东吴,六朝时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盖面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将托盘改为三足或五足,镂空小而密。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望成窑、瓦渣坪窑,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有长沙窑之称。

长沙窑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处规模宏大、技艺极高的大型民间瓷窑。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模印贴花、雕塑和釉下彩饰等,其中以釉下彩最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按彩绘技法可分为釉下褐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彩绘和釉下褐绿彩彩绘4种。此器造型规整大方,胎体厚重,盖面以釉下褐彩装饰,釉色深浅不一,装饰性极强。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图3.白瓷镂空熏炉。宋,高11.6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4.4厘米。炉内燃香时,香烟袅袅自莲瓣形镂孔飘出,既实用又美观。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是山西地方窑介休窑的产品。现藏于山西博物馆。

图4.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图5.玉云龙纹炉。宋,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图6.龙泉窑三足炉。宋,高12.4cm,口径14.5cm,足距9.2cm。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图7.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宋,高9.3cm,口径14.5cm,足径5.5cm,足距7.9cm。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此器造型古朴大方,以釉色取胜,梅子青釉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图8.钧窑天兰釉瓷炉。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高13cm、口径14.3cm,炉之内外均施天兰色釉,炉内有对称的三块未施釉,乃其内套烧小件器物所致。釉质晶莹,釉色纯正。现藏于河南博物馆。

图9.景德镇窑影青刻花牡丹纹筒式炉。南宋,通体施釉,圈足砂底见锅巴红。炉呈筒式,大圈足。靠口沿处一周饰回纹,中部主题纹饰为牡丹花卉,底部饰水波纹,均用刻划手法。布局繁而不乱,刻纹精细、清晰,现藏于常州博物馆。

图10.耀州窑青釉刻花五足炉。北宋,瓷,高7.6厘米,内径6.5厘米,外径14.1厘米。炉为直口,折沿,宽边,深腹,圜形凹底,五足。施青釉,内壁和底部露胎。口沿上刻牡丹花一周,五足为模制,呈象首形。胎体致密,釉色纯净,炉体雍容华贵,是耀州瓷中的精品,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宋代香炉欣赏


龙泉窑青釉三足炉。这件三足炉是南宋龙泉窑的重要作品, 通体表面无纹饰,凭借丰厚釉层使釉色莹润葱翠,属典型的梅子青色调;微露白色胎体,造成边角转折处的楞线出筋,使之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烧造技术之高,可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的最高水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宋,高8.5cm,口径8cm,足径8.3cm。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瓷香熏始见于东吴,六朝时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盖面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将托盘改为三足或五足,镂空小而密。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望成窑、瓦渣坪窑,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有长沙窑之称。

长沙窑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处规模宏大、技艺极高的大型民间瓷窑。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模印贴花、雕塑和釉下彩饰等,其中以釉下彩最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按彩绘技法可分为釉下褐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彩绘和釉下褐绿彩彩绘4种。此器造型规整大方,胎体厚重,盖面以釉下褐彩装饰,釉色深浅不一,装饰性极强。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白瓷镂空熏炉。宋,高11.6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4.4厘米。炉内燃香时,香烟袅袅自莲瓣形镂孔飘出,既实用又美观。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是山西地方窑——介休窑的产品。现藏于山西博物馆。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玉云龙纹炉。宋,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龙泉窑三足炉。宋,高12.4cm,口径14.5cm,足距9.2cm。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宋,高9.3cm,口径14.5cm,足径5.5cm,足距7.9cm。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此器造型古朴大方,以釉色取胜,梅子青釉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钧窑天兰釉瓷炉。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高13cm、口径14.3cm,炉之内外均施天兰色釉,炉内有对称的三块未施釉,乃其内套烧小件器物所致。釉质晶莹,釉色纯正。现藏于河南博物馆。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牡丹纹筒式炉。南宋(公元1127~1279年),通体施釉,圈足砂底见“锅巴红”。炉呈筒式,大圈足。靠口沿处一周饰回纹,中部主题纹饰为牡丹花卉,底部饰水波纹,均用刻划手法。布局繁而不乱,刻纹精细、清晰,现藏于常州博物馆。

耀州窑青釉刻花五足炉。北宋,瓷,高7.6厘米,内径6.5厘米,外径14.1厘米。炉为直口,折沿,宽边,深腹,圜形凹底,五足。施青釉,内壁和底部露胎。口沿上刻牡丹花一周,五足为模制,呈象首形。胎体致密,釉色纯净,炉体雍容华贵,是耀州瓷中的精品,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故宫明成化官窑瓷器款识欣赏


明成化朝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以双圆圈线及双方框线为主,并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为多见。后世仿制的成化瓷器,亦大多书写六字款,但真成化款字体并不规整,其特征,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曾用六句歌诀予以概括——

“大字尖圆头非高”:指“大”字第二笔有尖有圆,出头不高;

“成字撤硬直倒腰”:指“成”字第五笔硬直;

“化字人匕平微头”:指“化”字的“人”旁及“匕”字的上端基本相平;

“制字衣横少越刀”:指“製”字“衣”部第二笔很少超越立刀处;

“明日窄平年应悟”:指“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型;

“成字三点头肩腰”: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在“头”部,也有在“肩”“腰”处的。

这就是成化官窑器的款识特征,凡字体规整的成化款,都是仿款。传世多见的“成化年制”四字款,亦大多属伪。

有一种说法,成化款的写法,是宪宗皇帝本人在年少时自己写的。工匠按照皇帝的“亲笔签字”,书写官窑瓷器款,也算是一种创新。

故宫明成化官窑瓷器款识欣赏

古代瓷器:宋代官窑的唯美开片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北宋官窑粉青鬲式炉

釉质感来说,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属质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有的通透晶莹,像龙泉窑般肥厚,如此丰富多元的釉色,难以作为官窑的典型特征。其实仔细观察所能见到的官窑实物,就会发现,它们的釉面几乎无一例外都开片。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并开创了后世以釉面开片作为瓷器装饰手段的先河。

北宋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小方壶

官窑之前的瓷器开片现象,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在开片作为装饰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使用者或收藏者极力避免的现象不会被当作美感欣赏,只不过烧制时出现的开片大多细微,如针如毫,肉眼凑近了才能发现,远看不明显。

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官窑有意追求开片并引以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模仿。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显和突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风雅作祟,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明显,还遍及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使用也无妨,使用过之后,使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菊花式盘

接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还是完全不接受,成为了使用者必然面对的选择。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

汝窑的珍贵,让当世人容忍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接受,统统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官窑初期对汝窑的继承和模仿,把开片这种形式也继承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地追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追求开片。

南宋郊坛下官窑天青叶式洗

在釉彩没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装饰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段制造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变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独特。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造合理控制釉面开片,把开片作为一种装饰效果的可能性。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试验,终于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成为官窑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并受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造。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

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玄纹盘口长颈瓶

官窑的开片到底标准如何。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有得像鱼鳞、有得像渔网;开片成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透明状态,未经使用或染色,有的则刻意染色让纹路更清晰;纹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破坏整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

北宋官窑粉青花觚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变化原理在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时现时隐,变化无穷。如果釉层再加厚,层次增多,这种开片纹理更加丰富,变化更加神奇。

宋官窑青瓷葵花式洗-台北故宫藏

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当难度的工艺来实现。哪怕至今,这种工艺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传承。官窑与汝窑一样,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绘。然后,官窑比起汝窑,静谧的釉色中更加透着流动,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朴典雅,而宛如天成、千变万化的开片,使得官窑锦上添花,如获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神奇万千。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

作为礼器的官窑,被供奉给上天时,上天或许也会情不自禁。

瓷器的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钙釉铅釉,均俱开片,浅且薄,无特美。

自宋始,犹如墙上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有影而无踪。

宋代的乳浊厚釉,南北争高,千古独唱。一时绝技,后世无传。

北有汝,钧之蓝,南有官,龙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开片,深切奇诡,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无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炼丹之妙。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窑——官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为这个,所以,官窑存世量极少。

特点:

1.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2.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存世量极少。

3.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古代瓷器:宋代湖田窑影青瓷珍品欣赏[图文]


宋湖田窑兽首壶

湖田窑是景德镇著名古窑场。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湖田窑影青釉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宋湖田窑菊瓣纹盒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宋湖田窑影青双螭龙纹斗笠碗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南宋湖田窑刻花玉壶春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宋湖田窑葵口高足杯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近看湖面水波涟漪,远眺江水激流翻滚,寥寥数刀轮廓线勾勒出的娃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宋湖田窑娃娃碗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珍品欣赏

宋代官窑的唯美开片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北宋 官窑粉青鬲式炉

釉质感来说,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属质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有的通透晶莹,像龙泉窑般肥厚,如此丰富多元的釉色,难以作为官窑的典型特征。 其实仔细观察所能见到的官窑实物,就会发现,它们的釉面几乎无一例外都开片。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并开创了后世以釉面开片作为瓷器装饰手段的先河。

北宋 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小方壶

官窑之前的瓷器开片现象,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 在开片作为装饰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使用者或收藏者极力避免的现象不会被当作美感欣赏,只不过烧制时出现的开片大多细微,如针如毫,肉眼凑近了才能发现,远看不明显。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官窑有意追求开片并引以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模仿。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显和突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风雅作祟,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明显,还遍及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使用也无妨,使用过之后,使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菊花式盘

接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还是完全不接受,成为了使用者必然面对的选择。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

汝窑的珍贵,让当世人容忍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接受,统统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官窑初期对汝窑的继承和模仿,把开片这种形式也继承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地追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追求开片。

南宋 郊坛下官窑天青叶式洗

在釉彩没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装饰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段制造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变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独特(汝窑钧窑均如此)。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造合理控制釉面开片,把开片作为一种装饰效果的可能性。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试验,终于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成为官窑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并受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造。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钵(匏)

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玄纹盘口长颈瓶

官窑的开片到底标准如何。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有得像鱼鳞、有得像渔网;开片成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透明状态,未经使用或染色,有的则刻意染色让纹路更清晰;纹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破坏整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

北宋 官窑粉青花觚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变化原理在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时现时隐,变化无穷。如果釉层再加厚,层次增多,这种开片纹理更加丰富,变化更加神奇。

宋官窑青瓷葵花式洗-台北故宫藏

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当难度的工艺来实现。哪怕至今,这种工艺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传承。官窑与汝窑一样,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绘。然后,官窑比起汝窑,静谧的釉色中更加透着流动,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朴典雅,而宛如天成、千变万化的开片,使得官窑锦上添花,如获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神奇万千。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

作为礼器的官窑,被供奉给上天时,上天或许也会情不自禁。

瓷器的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钙釉铅釉,均俱开片,浅且薄,无特美。

自宋始,犹如墙上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有影而无踪。

宋代的乳浊厚釉,南北争高,千古独唱。一时绝技,后世无传。

北有汝,钧之蓝,南有官,龙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开片,深切奇诡,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无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炼丹之妙。

宋代五大名窑——官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 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为这个,所以,官窑存世量极少。

特点:

1.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2.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存世量极少。

3.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珍品欣赏


宋 湖田窑兽首壶

湖田窑是景德镇著名古窑场。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 湖田窑 影青釉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宋 湖田窑 菊瓣纹盒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宋 湖田窑影青双螭龙纹斗笠碗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南宋 湖田窑刻花玉壶春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宋 湖田窑葵口高足杯 (一对)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匠师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匠师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丁解牛”。匠师们还就地取材,创制刻、划花的专用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超乎想像的艺术效果。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平斜口面竹笔,形似排笔,宽1~2厘米,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同心水波纹。这些同心水波纹,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线条的轮廓内,与复刀主线、单刀轮廓线共同构成一幅完整图案。律动的线条变化,赋予莲花荷叶风中翩然,莲子荷包欲出:近看湖面水波涟漪,远眺江水激流翻滚,寥寥数刀轮廓线勾勒出的娃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宋 湖田窑娃娃碗 (两件)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珍品欣赏

相关推荐